新闻动态
- 发布日期:2025-07-07 01:01 点击次数:58
罗定,这个曾称为泷州和泷水的地方,历史上被誉为“门庭巨防,抚绥重地”,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。今天,我们将一起欣赏一组来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罗定县(市)旧照片,生动再现了那个年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场景。
▲1923年的罗定,境内河流蜿蜒流淌,主要河流有罗定江、金充河和加益河,这些河流不仅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,也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化。民国时期,罗定县先后归属于广东省南路行政公署、西区善后委员会公署,以及西区绥靖委员会公署,地域的变迁使这里承载了多元的历史故事。
▲1935年,站在罗定江边,一位赤脚的男子提着一只活鸡,因镜头捕捉的独特角度,远处的微小身影使他显得格外高大,这正是透视生活的真实瞬间,展现了当时人们淳朴的生活状态。
展开剩余82%罗定县(市)坐落于罗定江(南江)流域的核心地带,曾是连接海陆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以及古驿道的汇集之地,为当时的商贸活动提供了重要的通道。
▲1935年,一位木匠正在专注地拉大锯,手中挥动的锯条与木材间的摩擦声交织在一起,展现了这项需要耐力与技巧相结合的传统手艺,工匠的神情专注,尽显职业的敬业精神。
▲在1936年的罗定街头,一家广告牌来自广州市拱日中路,标志着当时商业文化的新发展。这一年的罗定,已经隶属于广东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,象征着地方治理的变迁。
同年,罗定某茶室前,一个重檐六柱的小亭子提供给游人一个歇息品茗的好去处,游人们在这里不仅享受美茶,还能在此论道畅谈,感受中华茶文化的深邃。
▲1937年,镜头中出现了一对年轻夫妇,男方身穿白色长衫,浑身散发出浓厚的文人气质。他们的脚下是皮鞋,表示家境非凡,虽然男士的眼神显得有些严峻,却深藏着对生活的坚定信念。
▲同年,展现了罗定劳动人民生活的场景,一名挑水工戴着斗笠赤脚行走,正从深井中往上汲水,长把手的压水井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属的光泽,昭示着人们勤劳的身影和艰辛的劳作。
▲在1937年的一间理发店里,顾客的发量并不多,以至于理发师连围布都没有用,只是利索地用手中的扇子轻轻扫走头发,展现了简朴而生动的理发场景,在那样的日子里,生活依然充满生机。
▲同年,罗定的一场葬礼庄重而哀痛,家属身披厚重的孝衣,悲声呼号,途中还需施行奔武汉礼,令人动容。有的人因悲伤而几近昏厥,显现出传统习俗对家庭的重要性。
▲在这场送葬途中,队伍经过时吸引了路人的目光,他们厌倦了日常的繁华,纷纷驻足观看这一庄严时刻,思考生命的意义与死亡的无常。
▲1937年,送葬队伍中的法师特别引人注目,他撑着遮阳伞,手摇折扇,身穿独特服装,代表了多元文化的罗定,汇聚着十几个民族,主要为汉族,当地方言主要包括白话、?古话、客家话和闽南话,构成了丰富的文化交融。
▲1938年的罗定文塔,也称三元宝塔,矗立在泷江河畔,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,塔身高耸,精致玲珑,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映成辉。
这座文塔在江边屹立,吸引着渡船顺流而下,成为沿江行船的美丽风景。塔的八角形设计与楼阁式的砖造结构,使其在当时的建筑艺术中独树一帜。
▲同年,罗定文塔共有七层,内部分为十三层,高度达到47米,每个檐角还悬挂了64个铜铃,随着微风轻轻晃动,奏响清脆悦耳的声响,增添了古塔的神秘感。
此外,文塔的塔顶用生铁铸就,重达7吨,塔刹和宝珠的构造也是广东古塔中的翘楚,充分展示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与技艺。
发布于:天津市